课题组简介

      197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整合基础部化学教研室、材料系物化分析教研室和电机系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三支办学力量,正式成立应用化学系。同年,特种高分子研究室成立,当时的成员有王宗光(历任化学系总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已离休),朱子康(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等。从八十年代起,本课题组开拓了聚酰亚胺在微电子领域中应用的研究,从基础理论着手,提高性能之后又向学科前沿的感光性和热塑熔性发展,开辟多种应用。八十年代后期又开展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和实用效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在美国第一、二、三届国际聚酰亚胺会议等专业会议和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PI-1型聚酰亚胺材料及其表面钝化技术研究”获198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PI-5型高粘附聚酰亚胺材料及应用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光电功能聚酰亚胺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获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印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于1992年获英国Lancaster大学博士学位后加入本课题组,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光化学、光物理、聚酰亚胺材料等方向的研究。2002年,在印杰教授主持下,本课题组与日立化成株式会社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日立化成研究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较早的几个校级与海外跨国企业合作的研究中心之一,主要从事先进微电子材料方面的研究。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继续进行聚酰亚胺、聚苯并唑类全芳香族高分子及其相关微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并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祖明教授合作开发P84、PBO高性能纤维。同时,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光敏高分子及其在微电子材料方面的应用,包括高性能光引发剂、用于微电子工业的光刻胶、感光高分子及其光固化高分子材料等。

       近年来,我们开拓了聚醚胺类高分子的研究,合成了多种结构,多种功能的聚醚胺高分子材料,并尝试用于智能分离、智能防伪、环境刺激响应性高分子传感器等方面。相关工作发表于Acc. Chem. Res., PNAS, Sci. Adv., Nat. Commun., Adv. Mater., Macromolecules等期刊。

  • 基于光敏中间层动态调控金属褶皱
  • more>

褶皱广泛存在于自然材料和生物体之中,赋予了材料或生物体独特的性能。特别是,具有刺激响应性、可调节性的多尺度微纳米褶皱,其能够按需原位调控材料的性能,在自清洁、减阻、黏附、抗干扰、伪装和组织工程等多个领...

  • 仿生褶皱微结构,封装增效大用途!
  • more>

随着显示发光二极管(LED)芯片、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器件的广泛应用, 如何对裸器件进行有效封装保护并提升光电能效已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基于微纳光学理论而发展出来的表面陷光微纳米结构,被证实可以高效调控降光线反...

  • 光二聚诱导扩散构筑表面微图案
  • more>

表面图案在自然界材料以及生物体表面广泛存在,并赋予了表面独特的润湿、光学、摩擦等性能,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图案化技术是制备表面微纳米图案的关键。构筑表面图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

版权所有:2021 上海交通大学印杰—姜学松课题组